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
最新客户
成功案例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公司新闻

芜湖的翻译家









  方重(1902-1992)

  著名学者,翻译家,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赵景深(1902-1985)

  著名翻译家,文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芜湖最早的翻译家应属方重先生。方重,字芦浪,1902年重阳节出生于安徽芜湖。因家境清贫,自幼寄养于江苏常州外祖父家。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留学,1931年回国任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1944年赴英讲学,1947年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建国后回到出生地芜湖,执教于位于芜湖的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任外语系教授,后调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1957年调上海外国语学院,任西语系主任、教授,并任外国研究所所长直至退休。

  方重先生是我国第一个英国作家乔叟翻译研究专家,1962年翻译出版《乔叟全集》。他还翻译出版《现代英国散文集》,另外译有莎士比亚历史名剧《查理三世》(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莎士比亚全集》)。方重先生又是第一个向国外翻译介绍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的,翻译出版有《陶渊明诗文选译》(1980 年香港商务出版社)。方重还著有《英国诗歌与散文研究》和有关陶渊明论文多篇。1981年美国《华侨日报》刊有《乔叟—陶潜—方重》一文,对方重先生的翻译和研究成果给与了高度评价。

  虽然在芜湖的生活不是很长,但是方重先生对出生地以及工作过的故土芜湖永志不忘,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他在自传或作自我介绍时,都要明确强调:我1902年出生于安徽芜湖。

  赵景深,原籍四川宜宾,1902年出生于浙江兰溪。1907年5岁时随父母举家迁来安徽芜湖,在江城芜湖度过13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读于芜湖的小学和中学。1920年18岁时他从芜湖考入天津棉业专门学校,毕业后任天津《新民意报》文学副刊编辑。1923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秋到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同著名戏剧家田汉等编辑《潇湘绿波》杂志。1925年任上海大学教授。1927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并主编《文学周报》。1930年开始任北新书局总编辑,直至1951年。1930年任复旦大学教授。抗战期间赵景深曾到大别山区安徽学院任过两年中文系主任。1942年曾主编《戏曲》。建国后一直担任复旦大学教授,直至1985年病逝。

  赵景深先生1924年开始了文学研究和翻译活动,1924年翻译了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火绒匣》《白鹄》等,在商务印书馆《少年杂志》上发表,是较早把安徒生童话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家。后来他翻译出版了《安徒生童话集》和《格林童话集》。另外赵景深还翻译出版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长篇小说《罗亭》和《契诃夫短篇杰作集》等文学作品。赵景深先生还是一位戏剧研究专家,安徽《黄梅戏艺术》杂志1999年第3期发表《赵景深与安徽》一文,记述了赵景深先生与安徽戏曲的渊源,文中还特别记下了他与江城芜湖结下的不解之缘。

  刘湛秋(1935-)

  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诗刊》社原副主编

  力冈(1926-1997)

  著名翻译家,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芜湖的第四位翻译家也是地道的芜湖翻译家就是刘湛秋先生。刘湛秋,1935年出生于芜湖,在芜湖读完小学、初中、高中。1953年考入黑龙江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1955年从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俄语专业毕业后,历任工人、俄语翻译。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65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会议。1979年加入中国作协并任《诗刊》编辑、副主编,编审。他结集出版有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小说等三十余种,著名的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另外他还主编《中国诗歌理论大辞典》、PTV(诗歌电视)《爱的罗曼斯》等。其诗集《无题抒情诗》获全国第三届新诗奖。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 其散文创作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台、港文坛对其散文评价颇高。刘湛秋曾出访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并进行学术交流或讲学。不少作品被译成英、法、日、德、俄等外文版本。其业绩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中心、美国名人传记研究所出版的国际名人辞典。

  作为诗人的刘湛秋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的主要翻译成果有:《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俄罗斯文学名著金库》《契诃夫小说集》《泰戈尔文集》等。由于俄语专业的缘故,他对俄罗斯文学热爱有加,又由于同是诗人的缘故,他对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和叶赛宁酷爱至深,他倾心翻译出版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和《叶赛宁抒情诗选》两部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并一度成为畅销书。他的翻译优美、准确,流畅,充满了诗情画意,真正做到了“信达雅”。有读者把他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选》和《叶赛宁抒情诗选》与郭沫若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相媲美,并称他为“最让人欣赏的翻译家”之一。

  刘湛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芜湖人,对家乡芜湖怀有深厚的感情,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多次以家乡风物为背景,抒发自己对家乡至深至真的热爱。刘先生虽然长期远离家乡芜湖,可自始至终乡音不改。1999年5月笔者在北京大学访学时曾有幸见到刘湛秋先生。当时他应邀为北京大学师生做有关诗歌创作和翻译的学术讲座。我聆听了他的讲座,受益匪浅。令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他仍然保持着一口浓郁的家乡芜湖话,整个讲座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交谈都萦绕在熟悉的芜湖乡音的氛围之中。

  芜湖的第三位翻译家是力冈先生。力冈,本名王桂荣,1926年出生于山东广饶。少年丧母,生活艰辛。1948年山东解放后进入济南华东大学学习,不久到大众日报社做编辑工作。1950年考入哈尔滨外国语专科学校学习俄语。1953年8月毕业后自愿来到安徽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外语系工作。教学之余开始钻研并从事文学翻译。1956年出版了第一部译著《里雅柯夫小说集》。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教学岗位。1960年重返学校,登上讲台。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下放至繁昌农村。粉碎“四人帮”后回到大学讲坛,1979年晋升为讲师,198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因病不幸在芜湖弋矶山医院逝世。

  力冈先生是芜湖翻译家中翻译成果最为丰硕的一位。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翻译的苏联作家艾托马托夫《查密丽雅》就曾轰动一时。此后一生共完成20 多部近700万字的俄罗斯经典文学名著的翻译出版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他首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以及他重译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赫夫的《静静的顿河》,两部作品的翻译因“形神兼备,文笔优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我国的新华社、人民日报、前苏联的塔斯社和真理报都有报道。另外他翻译的《别林斯基传》,重译的《上尉的女儿》《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当代英雄》《猎人笔记》等“素以清新、流畅、准确”在国内受到广泛好评,几乎都成为译作之精品,为我国翻译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2007年6月我国文学翻译界在浙江杭州举行纪念研讨会,纪念力冈先生逝世10周年,追忆力冈先生的人格魅力,探讨先生的翻译艺术。纪念研讨会高度评价了力冈先生为我国翻译文学的发展和文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称他的翻译成就为我国翻译文学的一座丰碑。

  力冈先生自1953年来江城芜湖工作直至1997年去世,在江城芜湖生活工作长达40多年的时间,对芜湖这方热土有着特殊而深厚的感情,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芜湖人民也高度评价力冈先生的贡献,芜湖日报、大江晚报经常刊登有关纪念力冈先生的文章。1989年芜湖电视台专门为力冈先生拍摄了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江城芜湖,山川锦绣,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了众多的文化名人。而在文学翻译这一领域,芜湖也不乏著名人士。本文所介绍的这几位与芜湖有关的的翻译家,他们有的出生于芜湖,并在芜湖工作;有的在芜湖度过童年和少年,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有的长期在芜湖生活工作,去世后葬在芜湖的土地上;有的则是地地道道的芜湖人,一辈子乡音不改,情系家园……他们不仅为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江城芜湖争得了荣誉,留下了美谈。

  在翻译领域有所建树并与芜湖有关的翻译家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当代著名俄苏文学翻译家刘文飞,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王东风等,他们都曾在芜湖学习生活过,对芜湖这方热土一直怀有难以割舍的感情。

  朱少华 文/图